"

东软汽车电子 怎么样:一份从业者的粗浅看法

东软汽车电子 怎么样:一份从业者的粗浅看法_https://m.qdlswl.com_恒生指数直播喊单_第1张

聊起“东软汽车电子 怎么样”,这问题我听过太多次了,圈内人聊项目,客户问需求,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会琢磨琢磨。其实,要说东软在汽车电子领域怎么样,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,得拆开了看。毕竟,汽车电子这摊子水太深了,从最底层的芯片、传感器,到中层的控制器、通信模块,再到上层的座舱系统、ADAS(高级驾驶辅助系统),再往上还有更复杂的软件算法、云服务,每一个环节都够折腾的。所以,问“怎么样”,得先明白你想问的是哪个“怎么样”。

发展脉络与行业定位

说实话,东软做汽车电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。最早的时候,就像很多国内的IT公司一样,可能更多是围绕软件服务,为车企提供一些信息化的解决方案,比如车载信息娱乐系统(IVI)的软件开发、后台管理系统之类的。那个时候,大家对汽车电子的理解,更多停留在“好不好用”的层面,智能化、自动驾驶这些词还没这么火。东软凭借在软件开发上的积累,自然也能分得一杯羹。

后来,随着汽车行业进入“新四化”(电动化、网联化、智能化、共享化)的浪潮,汽车电子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放大。不光是软件,硬件,尤其是那些能够实现核心功能的芯片、控制器,成了兵家必争之地。东软也跟着行业的节奏,开始加大在硬件研发上的投入,布局域控制器、车身控制模块(BCM)、智能座舱等领域。在这个过程中,也确实看到了一些成果,比如在一些国内车企的供应链里,能找到东软的影子,提供一些关键的模块或解决方案。

但行业地位这东西,说实话,挺微妙的。放眼全球,那些老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,比如博世、大陆、电装,他们在技术、品牌、市场占有率上都有深厚的积累,而且是长年累月做下来的。国内也有像华为、中兴这样的通信巨头,凭借其在芯片、通信领域的优势,也快速切入汽车电子市场。相比之下,东软的起步相对晚一些,尤其是在一些核心硬件和高端芯片方面,跟国际巨头比,还有一段距离。不过,国内市场大,车企对本土供应商的需求也在增加,这给东软这样的企业提供了成长的空间。

核心业务与产品布局

聊东软的汽车电子,不能不提它的几个重点业务方向。智能座舱绝对是绕不开的一环。这几年,大家对车里的“大屏”、“语音助手”、“多屏联动”越来越在意,这背后就是一套复杂的座舱系统。东软在这方面,确实花了不少力气,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,包括硬件平台、操作系统、应用软件等。我看过一些搭载他们方案的车机系统,用户界面设计、流畅度、功能丰富度,相比几年前有了不小的进步。尤其是一些国内新势力车企,为了快速迭代产品,往往会选择像东软这样的供应商,来提供相对成熟且可定制化的方案。

除了智能座舱,东软在车身电子控制方面也有涉猎,比如前面提到的BCM。这东西虽然听起来不那么“高大上”,但它是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负责控制车灯、雨刮、门锁、车窗等各种基础功能。在这个领域,东软也积累了一些经验,并且一直在做技术升级,往更集成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。

另外,ADAS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。虽然东软可能不是最顶尖的ADAS算法提供商,但他们也在积极布局,通过集成传感器、开发域控制器、提供辅助驾驶相关的软件服务等方式,参与到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。比如,一些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,东软可能能够提供部分模块或整体解决方案。

技术实力与挑战

说到技术实力,我觉得东软在这方面是“有基础,有潜力,但也有挑战”。毕竟,他们在IT领域深耕多年,软件开发能力是他们的优势。而且,他们也确实在加大研发投入,招揽人才,跟高校、研究机构也有合作。在一些软件集成、系统集成方面,他们做得还是不错的。例如,把IVI系统、车联网平台、OTA(空中下载)更新等功能整合起来,对他们来说相对容易驾驭。

然而,汽车电子,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,对硬件的要求极高。芯片的设计、制造,功率器件、传感器技术,这些是核心竞争力。东软在这些方面,可能更多是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合作,或者代理一些成熟的方案来解决。要想真正掌握核心技术,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更大的投入。我记得以前接触过一个项目,涉及到某个特定车身控制模块的定制开发,当时就发现,在处理一些高低温、电磁兼容性(EMC)等严苛的汽车级标准时,硬件设计上的细节处理,比纯软件要复杂得多,也更考验公司的硬件设计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。

还有一个挑战是生态。汽车电子的生态系统非常复杂,涉及到车企、Tier 1(一级供应商)、芯片厂商、软件提供商等等。要想在这个生态中占据有利位置,不仅仅是技术好,还要有强大的客户关系、市场推广能力,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精准判断。东软在这方面,也在不断努力,但跟那些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巨头相比,还需要时间来建立更深厚的信任和合作关系。

市场表现与合作案例

从市场表现来看,东软汽车电子在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,算是一个比较活跃和有代表性的企业。我接触到的不少国内车企,在选择座舱系统、车身电子控制单元等方面,都会考虑到东软。他们给一些中国品牌提供过解决方案,并且在一些量产车型上得到了应用。这说明,在本土化配套方面,东软是有一定优势的,能够快速响应车企的需求,提供定制化的服务。

不过,具体的合作案例,出于保密协议的考虑,不太方便透露太多细节。但大致来说,他们更多地是在一些主流车型的部分功能模块上,扮演提供商的角色。比如,可能为某款车提供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软件集成,或者为另一款车提供智能车联的解决方案。有时候,他们也会作为总包商,承担一部分系统集成的任务。这些合作,虽然不一定能直接体现出“颠覆性”的技术突破,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和业务积累。

我也遇到过一些项目,客户对接东软时,反馈的效果不一。有的说沟通顺畅,交付及时;有的则会提到在某些细节问题上,需要反复沟通和修改。这也很正常,毕竟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性,而且汽车行业对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是极其严苛的。我在工作中也曾遇到过,某次与东软的技术团队对接一个关于OTA更新的潜在合作,对方在技术方案的严谨性上,还是展现出了比较专业的态度,但对于一些涉及到底层硬件的适配,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验证。

未来展望与个人看法

展望未来,东软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发展,我认为还是有看头的。特别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持续发展,以及对智能化、网联化需求的不断增长,本土供应商的机会会越来越多。东软在软件和系统集成上的优势,仍然是其宝贵的财富。如果他们能继续加大在核心硬件技术上的投入,并且在关键的芯片、传感器等领域有所突破,或者能够建立更稳固的生态合作关系,前途还是挺光明的。

但同时,也要看到,汽车电子这个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,竞争也异常激烈。像智能驾驶、车规级芯片等这些高端领域,确实需要长期、持续的研发投入,以及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。东软在这方面,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,扬长避短。是继续深耕软件和系统集成,成为优秀的“赋能者”;还是尝试在某些硬件领域有所突破,成为“颠覆者”?这是一个需要战略思考的问题。

总的来说,关于“东软汽车电子 怎么样”,我的看法是,它是一家在国内汽车电子市场有一定实力和潜力的公司。在软件、系统集成方面做得不错,也在积极拓展硬件领域。但要想成为国际顶尖的供应商,尤其是在核心硬件技术上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对于想要在汽车电子领域寻找合作伙伴的国内车企来说,东软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,但具体合作,还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和东软在该领域的专长,进行深入的评估和考察。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