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
什么时候买基金合适?一个老基金经理的实在话

什么时候买基金合适?一个老基金经理的实在话_https://m.qdlswl.com_恒指在线直播间_第1张

“什么时候买基金合适?”这个问题,估计每个想入门或者已经在路上的朋友都问过自己无数遍。听起来简单,但真要给个标准答案,那可太难了。我做这行快二十年了,见过太多人追涨杀跌,也见过不少人因为一个“时机”的判断失误,白白错过了好几年的收益。所以,今天就唠唠心里话,聊聊这个让很多人纠结的问题。

市场低估时,是机会吗?

很多人一谈到“合适”的时机,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“市场跌到低点了”。理论上没错,便宜货谁不想买?尤其是在熊市里,看着指数一路下跌,很多优质的股票或者债券,价格都跌得让人心疼。这时候,那些定投了很久,账面亏损不小的朋友,心里肯定在想,是不是该加仓,是不是到了抄底的时候。

我经历过几次大的市场调整,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,还有2018年的那波下跌。当时确实有很多被低估的资产,如果能在那时候咬牙买入,后面几年的收益绝对是丰厚的。但问题就在于,你怎么判断“低点”?市场在下跌过程中,你以为的低点,可能只是下一波下跌的开始。我亲眼见过,有些朋友看到市场跌了20%,觉得差不多了,结果呢?又跌了20%,心态彻底崩了。

所以,市场低估的时候,当然是机会,但“什么时候”是真正意义上的低估,这需要时间和经验去验证。很多时候,我们看到的“低估”,可能只是暂时的,甚至是被低估的资产,在短期内还会继续下跌。我个人更倾向于,在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,大家都恐慌的时候,去审视那些真正有价值但被错杀的基金,而不是一味地去猜市场的底部。

什么时候买基金合适:从“便宜”到“合适”的距离

“合适”这两个字,其实比“便宜”要复杂得多。便宜是一种静态的指标,而合适则包含了很多动态的因素。一个基金是否合适你,得看很多方面。首先,你得了解自己,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怎么样?你投资的目标是什么?是短期博弈,还是长期稳健增值?

举个例子,我有个老朋友,前几年跟着我定投了一只消费类的股票基金。当时市场有点波动,他觉得价格不错,就一次性投入了不少。结果呢?遇上了消费行业的调整,基金净值跌了不少。他心里很着急,觉得是“买贵了”。但从长期来看,这只基金的持仓都是行业的头部公司,基本面并没有改变,只是短期受到了市场情绪的影响。后来,他坚持了下来,并且在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,还加了一点仓。到去年,这只基金的累计收益已经相当可观了。

这就是“合适”与“便宜”的区别。如果他当时买的是一个基本面很差,或者有其他风险隐患的基金,即便价格看起来很便宜,那也不是“合适”的。所以我常常跟客户说,在你考虑“什么时候买”之前,更应该先想清楚“买什么”。

定投的力量,让“择时”的烦恼少一些

既然我们很难准确地判断市场的“时机”,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,可以让我们在不那么纠结“什么时候买”的情况下,也能参与到市场的长期增长中呢?我个人非常推崇“基金定投”这种方式。

定投的逻辑很简单,就是每个月或者每周,固定投入一笔钱,去买同一只基金。这样一来,市场涨的时候,你买到的份额少一些;市场跌的时候,你买到的份额就多一些。长期下来,你的平均买入成本会被摊薄,而且还能在市场波动中,享受到“低位加仓”的红利,而不需要你每天去盯着盘面,猜测什么时候是最佳的买入点。

我有个客户,非常怕麻烦,也对市场没什么研究。我给他推荐了之前提到的那只消费基金,让他每个月固定投入1000元。他也就这么一直投了下来,中间市场有过几次较大的回撤,他也没卖,我提醒他可以稍微加点仓,他也照做。现在回头看,他虽然不是那种“在最低点买入”的幸运儿,但他的整体收益,远比那些追涨杀跌,或者想抓住每一次反弹机会的朋友要稳健得多。

所以,对于很多普通投资者来说,与其花大量时间去研究“什么时候买基金合适”,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“选择一只好基金”和“坚持长期定投”上。定投,本身就是一种对“时机”的智能规避。

长期投资,让“合适”变成“必然”

聊到最后,我想说,关于“什么时候买基金合适”这个问题,也许最实在的答案是:当你为你自己做好了长期的投资规划,并且选择了一只你认可的、有长期价值的基金时,那个时间点,就可以是你开始“买入”的时间。

别把投资想得太复杂,也别把“择时”看得太重要。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也说过,他从来不预测市场。他买股票,是买一家公司的股权,只要这家公司本身在进步,他就能长期持有。基金也是一样,你买的是基金经理管理的一篮子资产,你得相信这个基金经理和它所投资的标的,有长期增长的潜力。

我自己的经历也告诉我,大部分时候,市场的短期波动都是噪音。真正能让你财富增值的,是那些穿越牛熊,长期稳健增长的好基金,以及你坚持不懈的长期持有。所以,与其纠结于“什么时候买”,不如多花点时间,去了解自己,去了解基金,然后,找到那个“合适的时机”,就去行动,并且,坚持下去。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